对于许多新手爸妈来说,照顾刚出生的婴儿堪称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。
这些小家伙生活完全无法自理,一举一动都离不开大人的悉心照料,家长们的目光几乎一刻也不能从他们身上移开。而且,婴儿还不具备语言表达能力,只能通过哭闹来传达自己的需求,这让爸妈们常常需要费尽心思去猜测他们的想法。
与人类婴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动物界的 “婴儿”。
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对此应该深有体会,比如猪、牛、羊等家畜的幼崽,出生后不久便能颤颤巍巍地站起来走路,短短几天之后,就能够较为稳定地奔跑、跳跃,展现出了相当强的行动力。相较之下,人类婴儿在刚出生时显得格外 “弱小无助”。
展开剩余77%如今,人类文明高度发达,我们大多生活在相对安全、稳定的环境中,能够为这些脆弱的婴儿提供良好的照顾。
然而,在遥远的原始社会,我们的原始人类祖先面临的情况却截然不同。那时,人类还生活在野外,婴儿出生时的哇哇大哭很可能会吸引大型捕食动物的注意,从而带来致命的危险。那么,原始人类是如何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保障自身和婴儿的安全的呢?
事实上,人类婴儿的脆弱状态,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得不付出的代价,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人类婴儿都是 “早产儿”。
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,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。直立行走彻底解放了人类的双手,使得双手能够从事更加精细、复杂的活动,进而制造出各种复杂的工具。然而,这种进化也带来了身体结构上的显著变化。
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人类骨盆逐渐变小,这是为了适应直立行走的需要,较小的骨盆能够让人类在直立行走时更加稳定。我们可以观察到,动物园里的大猩猩虽然也能直立行走,但却摇摇晃晃、极不稳定,这正是因为它们的骨盆较大。
人类骨盆变小导致产道也随之变窄,这无疑增加了婴儿出生的难度。
更为不利的是,在古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,脑容量出现了激增,这意味着人类婴儿的脑袋变得更大。一方面是女性产道变窄,另一方面是婴儿头部增大,这使得分娩的难度急剧上升。
为了降低难产的风险,避免给婴儿和母亲带来生命危险,人类逐渐进化出了让婴儿提前出生的机制。那些没有进化出这一基因的人类,很可能因为难产而无法延续自己的基因,最终被大自然淘汰。
尽管人类婴儿出生时常常会大哭,但这并不一定会给原始人类带来致命的威胁。当时的原始人类已经开始了群居生活,并且掌握了使用火的技能。一般情况下,动物对火怀有天然的恐惧,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震慑捕食者。此外,原始人类凭借自身的智慧,制造出了一些简单的武器,用以抵御野兽的袭击。
不可否认的是,人类婴儿的脆弱性确实给原始人类社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。在原始社会,生活环境远不如现在稳定安全,原始人类常常需要背着婴儿去捕猎以获取食物。这种生活方式对婴儿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。许多婴儿在移动的环境中才能获得安全感,所以当爸妈抱着婴儿并轻轻拍打时,婴儿会感到安心;而一旦将他们放下,婴儿往往会立刻醒来大哭。即使已经入睡,也很难将他们安稳地放下。
此外,人类婴儿天生具有较强的抓握能力,这一基因特性也与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。想象一下,原始人类的父母背着孩子去捕猎,在忙碌的过程中很难时刻照顾到孩子,这就要求婴儿必须紧紧抓住父母,否则就可能从背上掉落。
虽然人类婴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显得非常脆弱,但一旦度过这段 “脆弱期”,他们的成长和进步速度令人惊叹,远远超过了动物幼崽。动物幼崽虽然在出生时就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,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其发展变化相对较小。
可以说,人类婴儿就像一座尚未建成的高级酒店,在建设初期看似平凡无奇,甚至可以说是一堆 “废土”,但一旦建成,便会展现出雄伟壮观的气势;而动物幼崽则如同出生时就已经成型的 “茅草房”,无论后期如何修饰装扮,本质上依然难以超越最初的形态。
发布于:辽宁省股票配资专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